“沉浸”在灯光秀文化旅游不同场景中的应用
2022/04/28 631
近年来,“沉浸”包罗万象,成为一个热词。
沉浸式灯光秀交互投影在近两年备受关注。作为一种新的投影方式,它也是高科技创新的产物。通过对文化IP的挖掘,AR、VR、MR等技术的应用,虚实空间的营造,营造一种沉浸式的环境,让人体验感官的震撼和思维的认同。
放眼中国,“沉浸式体验”几乎涵盖了文化旅游新兴消费使用的所有领域,正在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“下一个风口”。
目前有很多沉浸式灯光秀的文化旅游项目。
比如沉浸式博物馆、沉浸式表演艺术、沉浸式展览,充分体现了文化+科技的魅力。沉浸式主题公园、沉浸式体验馆/密室、沉浸式灯光秀等。,完美放大旅游+科技的娱乐效果,尤其是沉浸式夜游产品,因其画面感和代入感极强,极具“沉浸式”互动和娱乐体验,深受游客喜爱。
沉浸式艺术展是随着科技进步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。其核心是“沉浸”,即艺术家在特定的空间中,运用声、光、电等元素,为观众营造出不同于现实的场景,使观众在获得感官体验的同时,与作品产生互动,从而引起共鸣。
为了向梵高致敬,展厅展出了他生命最后十年的画作,以及今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2000多幅画作。
在巨大的展厅里,用“声与光”技术所带来的独特沉浸感,来展现梵高有力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,以及可以温暖快乐、冷静理性的无与伦比的大胆明亮的色彩。
丹尼·罗斯团队设计的“日本之梦,漂浮世界的影像”再现了日本主义的浪潮。
参观者可以看到日本艺妓、武士道精神和想象中的日本之旅。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19世纪下半叶在欧洲流传的日本版画。
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新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,基于历史文化资源的“文化旅游1.0”迅速向科技驱动的“文化旅游2.0”转型。目前,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新技术展示历史和文化,如全息投影、交互式投影、虚拟现实、三维立体等。,为游客创造全新体验。
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,将重塑一个大型沉浸式古代场景,让观众回到几千年的历史;设计“知识展示+密室逃脱”的互动体验,让观众在游戏的乐趣中获得个性化的文化教育体验;打造360°多媒体环形剧场,让观众在多维空间中充分感知文化活力。使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和娱乐体验达到最佳融合。
30度沉浸式多媒体影院
在沉浸式古场景还原方面,“运河上的船”展厅将打造两个完全不同的体验空间。
沙飞船多媒体体验空间,重塑大型古艇,还原古城特色场景,打造虚实结合的大型古沉浸式体验剧场。独创的“三维打印”数字媒体语言,通过多视角的递进体验,营造出“人在画报世界中旅行”的沉浸式体验。
以一艘船为幕媒的视觉焦点,将历史时间与展厅空间连接起来,通过循环幕、循环造景、循环故事的方式,将“水、交通、诗、画”四大文化主题串联起来。
在故宫186万件文物中,《清明上河图》具有不可替代的国宝地位,是世界上最受认可的中国历史画。为了“让文物活起来”,2018年,凤凰卫视联合故宫博物院打造了高科技互动艺术表演《清明上河图3.0》。
本次展览挖掘原作长卷的艺术魅力、文化内涵和历史风貌,融合8K超高清数字互动技术、4D动态影像、多种艺术形式,实现观众与作品多层次的互动沉浸体验,让人们在新奇的感受中领略传统文化的生命力。
《清明上河图3.0》的表演也呈现了北宋的人文生活图景。孙杨店沉浸式剧场首次在360度全息三维空间中还原了北宋的气息、光影、音乐。窗外是流动的街景,饭后宋人们围着耳朵聊天唱歌。
虹桥影院:观众“穿越虹桥”,巨蛋的电影会变成夜景。
漫步在春天充满惊喜的雨巷后,观众还可以在4D动感虹桥舞厅“坐”在一艘大船上,让河水在脚下流淌,让柳枝拂过脸庞,感受汴河的繁忙和两岸的美丽。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单纯的味觉享受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。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,在餐厅吃饭其实不仅仅是一顿饭,更是一种打卡和氛围享受。
沉浸式灯光秀餐厅正是满足这一要求的突破口。沉浸式餐厅主要通过光影、音乐等将味觉、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嗅觉结合在一起。,营造出梦幻般的效果,让用餐如同身临其境的旅行,时而有浪漫的星空,时而有浩瀚的海洋,时而有林中奇语。